岁末年初,不免展望未来。
过去几年,新能源行业风光无限,资本充裕,产能猛进。但是,随着产能趋于过剩、价格体系重构等诸多产业链矛盾的积累和爆发,新能源行业又到了新一轮周期的拐点。
在新的拐点,2023年新能源行业会有哪些关键变化?
过去几年,新能源的主要逻辑是需求端在“碳中和”浪潮下预期“星辰大海”,供给端则在需求端刺激下“诸雄逐鹿”。无论是需求端,还是供给端,都主要表现为“数量”上的进击,光伏和锂电更是纷纷迈向TW/TWh。
在“数量”框架下,资本、产能、规模表现突出,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,资本大肆进入,产能扩张凶猛,产业链上游价格高企,中下游毛利率较低,产能过剩和价格扭曲并存,内卷之声不绝于耳。
无论光伏,还是锂电,也无论是储能,还是新能源汽车,各大细分赛道都表现明显。
但是,2022年开始,在“数量”框架下,产业链矛盾逐渐爆发,光伏产业链价格开始下移,锂盐价格高位震荡,二级市场表现回落,资本开始退潮,这些迹象都反映了新能源行业内在的变革冲动。
毫无疑问,变革的方向就是从“数量”到“质量”,行业从追求规模终究转向追求更高效率,这是产业进化的规律使然。
如今,不能再简单以“资本”和“产能”为纲,资本或产能只是竞争的基本门槛,绝非成功的关键要素,最终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力,否则在性价比、良品率、产能利用率以及最终毛利率上都难以维继。
比如,现在大家都在上N型TOPCon产能,但绝非简单的产能比拼,最终在产品质量、良品率和毛利率上会有很大分化。
2023年,我们将在光伏、锂电、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主要赛道看到产能过剩的现象,这些都是“数量”发展的后遗症,而那些在“质量”上更胜一筹的企业则可以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“质量”将是2023年新能源行业的主旋律,我们需要更加思考和关注如何高质量的发展,同时严肃审视“数量”的后遗症问题。
我们不禁要问,新能源下一个热点是什么?
过去几年,新能源行业“产能为王”,积累了庞大“产能”,将面临如何消化的问题,消化产能就面临应用场景的深化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。
锂电行业尤为明显,在现有“充电”模式下,锂电产能的消纳已经面临瓶颈。为此,“换电”模式不断革新,因为“换电”模式可以进一步释放新的锂电需求,进而消化更多锂电产能。此外,“共享”模式也是同样的逻辑。
光伏行业同样如此,由于先天局限性,在消纳端始终面临困局。近年通过配套储能部分解决了灵活性调节难题,但受制于商业模式不清晰,仍然举步维艰。新型电力系统还很不完善,制约了光伏装机“有质量”的发展。
我国在新能源制造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,而且无论光伏、风电还是锂电、储能、新能源汽车,已经进入平价时代,不再依赖于补贴。
新能源制造端已经实现了平价,但是场景端却未必进入平价,还有诸多问题,这当中既涉及商业模式的问题,也涉及碳排放的交易问题。
只有场景端的不断完善,才能更加有效地消化制造端的产能,这是制造端不断扩容之后,新能源行业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。
过去几年,我们对颠覆性的技术迭代总是充满期待,从光伏行业的N型电池到锂电行业的4680电池,从钠离子电池到复合集流体,等等。
在资本市场眼里,任何一个可以实现从0到100%渗透并替代的机会总是充满诱惑。光伏单晶到多晶的迭代,成为新能源行业追逐产业迭代的梦想范例。资本市场也一次又一次地畅想新的技术迭代概念,这个在牛市的时候尤其明显。
但是,产业发展总是循序渐进,绝非像资本市场交易一朝一夕,颠覆性的技术迭代总是可遇不可求。
过去十年,锂电行业都没有什么技术迭代,仍然是我们熟知的三元和磷酸铁锂,18650圆柱和方型铝壳。在锂电行业迅猛发展的关键十年,技术进步尚且如此,我们又有何理由期待锂电行业突然憋出什么大招呢?这也是为何锂电行业的创新已经被逼迫到了电池包的结构创新领域,这其实也是锂电创新达到阶段性天花板的标志,事实比理想更有骨感。
没有大的技术迭代,小的微创新则始终值得期待。
一方面是设备的微创新,另一方面是材料的微创新。其中,最值得期待的是,光伏的设备创新和锂电的材料创新,创新几无止境。
所以,我们不能总是期待新能源行业突然整出大动静,远离花里胡哨的技术概念,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细微的创新之上,在产能竞争激烈的背景下,细微创新也可以成为竞争致胜的法宝,而且可能是现阶段唯一法宝。
过去几年,新能源行业在资本市场大红大紫,行业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,进而为IPO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但是,随着产能趋于过剩,价格体系瓦解,毛利率和业绩进一步分化,资本市场热情回落,估值下移,中小企业的IPO之路受到越来越多干扰,独立IPO开始有所动摇。
同时,上市公司尤其是过去几年新上市企业开始面临业绩和市值压力,并购整合动力甚至压力开始显现。
为此,相比前几年,从并购交易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,交易的可能性或者可得性,料将在2023年更加成熟。
从2016年前后的上一轮锂电景气周期来看,也是如此。
而且,并购整合也符合新能源行业从“数量”到“质量”发展的逻辑预期,本质上是推动行业资源的更加有效整合。
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长期观察者,无意追求行业短期发展的“功名”,更不愿看到行业“大干快上”之后“一地鸡毛”,而更多希望行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。
2023年,将是产业分化的关键一年,很难再以资本和产能为代表的“数量”为纲,而必须以“质量”为纲,更加注重产能消纳端的应用场景深化和商业模式创新,同时在技术创新上更加务实而非花里胡哨,资本市场也可能发生从IPO到并购的风向变化。
一切充满变数,值得期待。
文章来源: Mr蒋静的资本圈
编辑:云朵匠 | 数商云(微信公众号名称:“数商云”)